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,有一个美丽的壮族村寨——上果村。上果村有着世上唯一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惯——女子太阳节。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,是西畴县上果村的传统节日,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对太阳的崇拜。上午,村中年满16岁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村前的河里沐浴净身,然后穿上壮族传统盛装等待祭祀活动。【摄影/宾语 王玮】
年满16岁的女性穿盛装参加仪式履行成人礼。【摄影/宾语】
迎接太阳神。【摄影/李光聪】
北回归线上的丽壮族村寨——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上果村。【摄影/宾语】
实拍全国唯一的母系原始部落女子太阳节
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,有一个美丽的壮族村寨——上果村。
上果,壮语“版唐稳菓”,意为“找回太阳的地方”。
上果村是个深藏在莽莽群山中的古村落。
群山间有一条曼舞的小河,让上果村成了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。
上果村又成“太阳村”,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壮族村寨。
上果村有一个古老的祭祀仪式——“女子太阳节”,一首传唱了数千年的《祭太阳古歌》,一身绣着精美图案的壮族传统鸟衣,一口浓情漫语的壮话,让人无限神往,却又走不进去。
上果村有着世上唯一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惯——女子太阳节,被曼舞的小河演绎得多彩多姿,散发着神秘莫测的无穷魅力。
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,是西畴县上果村的传统节日,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对太阳的崇拜,曾经历过石器时代、青铜器时代、铁器时代,已有数千年历史,是壮族原生宗教和女性崇拜的载体,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,是女性成人的祭祀礼仪,是我国乃至世界仅存的一项重要的民俗传统文化现象。
据上果村现在还传承着的口传古歌记载,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代,该村就已经传承祭太阳活动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
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大清早,村里男人们就蒸好用“朵烹”(壮语为一种野生植物“染饭花”)染制的金黄色的糯米饭,作为祭祀供品。
在节日这一天,村里的女子什么都不要做,只需穿着漂漂亮亮的传统盛装“师侬”(鸟衣),聚集到村边的太阳神树下唱歌。男人们却要为女人服务,蒸制金黄色的糯米饭做祭祀太阳神的供品,然后还要到太阳鸟母神沐浴的河滩上,制作传统美食等待祭祀归来的女人。
上午,村中年满16岁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村前的河里沐浴净身,然后穿上壮族传统盛装等待祭祀活动。
太阳当顶时,女人们爬到太阳山上的太阳神位前摆设供品,唱诵《祭太阳古歌》。太阳偏西,参加活动的女人分吃祭祀过的黄色糯米饭,凡吃过黄色糯米饭供品的女人,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职。
傍晚,女人们在河滩上共进晚餐,晚餐后开展传统歌舞活动。
《祭太阳古歌》歌词大意:
远古,天上有12个太阳,轮流在天上飞翔,大地被烤得一片焦黄。由于不分白天黑夜,人们一睡就是几十年,等醒来,地板藤爬满了全身。那时昼夜不分,人们认为是太阳在作怪,众人商议推举神力无比的郎星去射太阳,射落了11个,众人叫郎星留下了一个做白天。
11个太阳被射落了,剩下的那个太阳躲着不出来,天地一片漆黑。没有白天不能生活,女人们聚集商量,推举身强力壮的一位妇女去找回躲着不出来的那个太阳。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承担了找回太阳的任务,并说:“我现在怀有身孕,如果我找不到、追不上太阳,但我生下的孩子也会按我们的意图继续找太阳。”众人也同意乜星去找回太阳。
乜星顺着鸡叫的方向(酉方),一路翻山越岭寻找太阳,饿了吃野果,渴了喝露水,就这样,在寻找太阳途中,女儿诞生了。她带着女儿一找就是12年,终于感动了那个躲着不出来的太阳。
乜星母女请求太阳重返天上照亮大地,太阳对母女说:“我没有翅膀不能上天。”乜星背着太阳升天。
在农历二月初一这天,太阳鸟重返天空,从此有了白天和黑夜,万物才又再繁衍发展。
为了纪念太阳重新回到天上,为了祈求风调雨顺、人丁兴旺,壮族妇女们一代接一代地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,并以这天为“女人节”。这便是“女子太阳节”的由来。
“女子太阳节”祭祀活动,是壮族文化传承的“活化石”,从中可透视人类早期的民风民俗,为研究壮族历史、文化、艺术提供鲜活的史料;唱诵了数千年的《祭太阳古歌》是壮族部落的历史简注,诉说着这个壮民族版的“后羿射日”神话;壮族传统鸟衣,是壮族女性穿在身上的史书,让人们感受着壮族先民对太阳、女性的竭诚崇拜。【文/图 宾语】
转载请注明——来自宾语的廉政空间(http://binyu21.blog.163.com)
送太阳神上山。【摄影/李光聪】
歌舞表演。【摄影/宾语】
壮族男人。【摄影/宾语】
劳动场面。【摄影/宾语】
太阳节歌舞表现活动现场。【摄影/宾语】
太阳节歌舞表现活动。【摄影/宾语】
壮族妇女绣出的太阳图案。【摄影/宾语】
转载请注明——来自宾语的廉政空间(http://binyu21.blog.163.com)
评论